广东旅游资讯网 广东旅游资讯网广东旅游资讯网

湖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出炉了,这些宝物都是来自哪个朝代的?

导读:湖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出炉了,这些宝物都是来自哪个朝代的? 一、湖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出炉了,这些宝物都是来自哪个朝代的? 二、湖北省鄂州市有哪些必玩的景点 三、越王勾践剑是在哪出土的? 四、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新鲜出炉,这些宝物从何而来?

一、湖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出炉了,这些宝物都是来自哪个朝代的?

湖北博物馆官方宣布的镇馆之宝是四件,不是十件。分别是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编钟和元代四爱青花图梅瓶。湖北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很多,我们来列举一些吧。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1974年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的大玉戈,玉质成青黄色,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整组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至今仍旧能够准确演奏。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称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墓外棺战国时期文物,这具棺木为古曾国诸侯乙的葬具,重约七吨。纹饰和图案是该棺较为独特之处。棺外壁以黑漆为地,上施朱彩,雕琢出各样纹饰。棺身上纹饰构成二十组图案,周边饰以朱绘龙形卷曲勾连纹。

曾侯乙青铜尊盘祭祀时摆到曾国国王的宝座前。尊盘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尊,下面大盘。尊盘合为一器,尊上铸有28条龙,盘上铸有56条龙,共84条。在尊上还饰有32条蟠螭,盘上饰有48条蟠螭。尊盘上的龙和蟠螭象征着大大小小的诸侯,这套青铜尊盘一直从先君传到曾侯乙的手中,成为曾国的传国之宝。

彩漆木雕小座屏战国木雕漆器,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彩漆木雕小座屏以黑漆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绘,并于方寸之间雕刻51只鸟兽形象,是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

春秋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由青铜铸造而成的,其中铜含量约80%-83%,锡含量约16%-17%,剩下的是一些杂质。而传统的菜刀基本上都是碳钢制造而成,主要成分是钢,参杂一些碳以提高其力学性能。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由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由十三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廿四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此器之长大,活环套练之多,饰纹之繁复精美,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战国玉雕中的瑰宝。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曾侯乙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呈鸳鸯形,由两半胶合而成,颈部作圆形榫卯结合,插入器身,头可自由转动。此器形象逼真,情趣高雅,器物造型与所绘漆画均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代表了战国漆工艺及漆画水平。

秦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睡虎地秦墓竹简,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湖北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这些宝物出自的多个朝代,这些宝物不仅是当时的宝,更是我们现在都宝。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 。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 北省博物馆。 

郧县人头骨化石 

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并位于郧县汉江河畔的的青曲弥陀寺村学堂梁子,郧县位于湖北西北部 发现和出土了两具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出土于钟祥的郢靖王墓的 ,该青花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 ,为了解元代青花瓷制造工艺及人物图案纹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

虎座鸟架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 两只昂首卷尾、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 ,背上有一只凤鸣叫,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 ,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云梦睡虎地秦简 

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文物,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 ,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 还有中国的书法,有及深影响。

石家河玉人像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 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崇阳铜鼓 

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 ,是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铜鼓 。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 ,战国时期文物。

曾侯乙尊盘 

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 ,战国早期文物。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是战国的文物,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的文物,郧县人头骨化石是旧石器时代,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元代的陶瓷器,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秦朝的,虎座鸟架鼓战国时期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是战国时代,石家河玉人像是新石器时代的,崇阳铜鼓是来自商代的。

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

崇阳铜鼓发现于湖北崇阳,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铜鼓中的一面

二、湖北省鄂州市有哪些必玩的景点

湖北省鄂州市有以下必玩的景点:

西山风景区

鄂州西山,古称樊山,因在吴王古都──今湖北鄂州市区之西,故名西山。北临长江,与黄州赤壁相望;南濒洋澜湖,同万顷碧波相连;东接繁华的闹市;西枕玉带萦回的百里樊川,襟江带湖,拔地而起。西山一脉九曲,九峰六谷,重峦叠嶂,松柏蔽空。翠壑丹崖,飞瀑漱玉。全山东西长约 1.6 公里,南北宽约 1.2 公里,主峰 170 米,总面积 4000 多亩。山上六条谷涧,串连七泉、三池、一湖和两道瀑布。西山地下水水质优良,终年不竭。清甜甘美的菩萨泉和酥脆可口的东坡饼享誉九州。西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以吴王故 都为特色历史文化景观,以孙权、苏轼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古灵泉寺为标志的佛教文化景观和以西山园林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巧妙融和,交相辉映。

莲花山

莲花山钟灵毓秀,洋澜湖烟波浩淼。从地形地貌上看,鄂州的版图如同一片碧绿的荷叶静静地飘浮在长江与大湖之间。在亿万年的地壳运动中,以莲花山为主体的九座山峰拔地而起,相互簇拥,恰似九朵莲花盛开于脉脉含情的湖波之上,故而得名。这里三面环湖,通汇长江,山峦叠翠,烟波浩渺湖山壮美,地灵人杰。

梁子岛生态旅游区

梁子岛是一个兼具湖(岛)自然景观、湿地自然风貌的新兴旅游点。旅游区规划面积35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1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0平方公里。梁子湖烟波浩渺,水质澄澈。湖区域气候宜人,生态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鸟类137种,鱼类105种,有 水底森林、鸟类天堂之说。

鄂州市博物馆

馆藏文物以古铜镜和六朝青瓷器为特色。

位于市中心(鄂城区)的有西山公园风景区,鄂州市博物馆,观音阁公园,洋澜湖畔,梁子湖区的梁子岛。

三、越王勾践剑是在哪出土的?

越王勾践剑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这柄铜剑。在场考古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

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

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堪称我国国宝。 

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

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扩展资料

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剑”是越王勾践请铸剑名师经历数年精心铸造出来的。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宝剑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名贵的宝剑。

其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据称,后来越被吴打败,勾践曾把湛庐、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阖闾求和,但因吴王无道,其中湛庐宝剑“自行而去”,到了楚国。

为此,吴楚之间还曾大动干戈,爆发过一场战争。此剑虽历经数千年,但剑身没有锈迹,花纹光亮如新,剑锋闪烁寒光,依旧锋利无比,实为旷世罕见之奇物。成语“卧薪尝胆”中的男主角勾践嗜好铸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王勾践剑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

近年来,随着越王勾践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复制”或仿制的相继出现,人们普遍相信,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本报4月27日的《越王勾践剑因何千年不锈》文章也主要阐述了此种说法。近日,湖北省博物馆、省考古所研究员后德俊撰文认为,该剑出土时并不是绝对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其次,出土至今还不足40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出土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完全隔绝氧气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

后德俊研究员说,越王勾践剑是采用青铜铸造而成,这已经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它成分。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墓葬中,它发生锈蚀的途径一般说来有这样几条:在潮湿的条件下,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发生锈蚀,生成铜盐;在潮湿的条件下与贵重金属(如金、银等)接触,产生电化学腐蚀;与硫或含有硫的物质接触,生成铜的硫化物等。

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该剑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位于墓主人的左侧,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

望山一号楚墓处在现代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三。

此外,还有三点证据可以证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

第一,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不是绝对的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该剑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还不足40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了,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第二,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件青铜剑,这三件青铜剑都放在该墓棺外的椁室内,相对说来它们所处环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践剑,但是它们的锈蚀程度也较轻微,甚至与越王勾践剑完全相同。

例如,出土于该墓头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头部所对的椁室)、编号为T109的青铜剑,素面无花纹,出土时“刃薄而锋利,保持着耀目的光泽”(考古发掘报告语);出土于该墓边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身旁所对的椁室)、编号为B127的青铜剑,形制与越王勾践剑相近,“整个剑身的两侧均满饰黑色的菱形花纹,非常优美。保存也很完好,刃薄而锋利,可与越王勾践剑 媲美。”(考古发掘报告语)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内、被称为“铜斧之王”的大铜斧,出土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代开采铜矿石的矿井内,表面布满了与刃部垂直的划痕,是一件古代劳动人民实用的采矿工具。由于出土于古代矿井淤泥中,出土时表面仍然泛有青铜的光泽,锈蚀程度也较轻微。

第三,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由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夫差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后德俊研究员说,他曾亲手保护处理过这件珍贵文物,其锈蚀情况与同时期的其它出土青铜器基本相同。

以上所述均已说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而不是其它。

勾践剑表面上的硫化物,其实是墓室中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产生的。

后德俊研究员说,越王勾践剑出土至今仅做过一次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剑表面黑色花纹处的含硫量只有0.5%、剑格表面的含硫量比较高,达0.9%-5.9%,在剑身的其它部位都未检测出有硫存在。这就说明该剑锈蚀程度的轻重与硫的存在没有关系。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无法在青铜器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现代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古代青铜器时从来也未采用过硫或硫化物。

古代工匠们是否在越王勾践剑的表面采用过硫化处理的工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在用剑时,人的手指会经常摸到剑格,从而很快就将该处的硫化铜抹去,既如此,还有必要进行硫化处理吗?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们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陪葬品,情况十分复杂。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这就是越王勾践剑上硫的来源。

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这已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表面装饰有多种,采用锡是其中之一,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但锡有两点不足,一是硬度低,容易出现划痕,所以只能填在剑身的花纹内;二是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使光泽暗淡,失去了装饰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并没有被较广泛的使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类文物比较少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几年前,湖北鄂州市博物馆青铜镜研究所就已经仿制出这种花纹,采用的工艺比较简单,也毫不神秘。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中出土,全长55.6厘米,越玉勾践剑虽然已深埋地下2300多年,但至今仍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曾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足证《战国策,赵策》所记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医”决非向壁杜撰,《越绝书・宝剑篇》曾记有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钩”宝剑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瓤,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溢于塘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好犹不能得一物”。而《庄子・刻意篇》则云:吴越之剑“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声价之重自不待言。

据复旦大学等有关专家进行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公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1973年6月在日本举办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时,这把宝剑和东汉的银楼玉衣都是其中的精品,郭沫若先生在展出前,专为勾践剑和银楼玉衣题诗一首,诗云:“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安错金,银搂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并指出“剑铭自作,实赖民工;衣被王躯,裁成对革。创浩历中者。并北英雄帝干。乃是人民工匠当 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曾在祝辞中说:“在这次出土文物展会里还特别展出了与楚有关系的古城发掘出越王勾践的剑。对中国政府这种特殊的照顾和好意,我表示衷心地敬意越王勾践剑的展出,轰动了日本科技界和考古学界,许多学者对我国古代精湛的铸剑工艺盛赞不已,叹为观止,1984年12月越王勾践剑又和刚在江陵出上不久的吴王夫差矛赴香港展出,被香港各界人士誊为“稀世珍宝”,是我国古代兵器中的“双壁”。

然而,当时的越国领土地处今浙江一隅,越王勾践的宝剑为什么会在远隔千里之外的江陵墓中出土呢?香港考古学家吕荣芳先生根据该楚墓中一起出土的竹简研究,认为墓主人滑即邵滑,也即淖滑,邵滑是楚怀王时的大贵族,吕先生进一步从《史记・甘茂列传》和《韩非子・内储说下》所载史料剖析,认为楚怀曾派邵

滑到越,离问越国内部矛盾,诱使越国内乱,而楚怀王乘乱之机而亡越。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楚怀王把从越国掠夺回来的越王勾践剑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邵滑,邵滑死后,将这把弛名天下的宝剑殉葬,以显赫他生前的功绩,这是有可能的(见《厦门大学学报》1977年第4期),中山大学古文研究室同志通过对该墓出士竹简的整理研究,也主张墓主人是邵固,越王勾践剑是从越国缴获的战利品。(见《中山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

陈振裕先生从这座楚墓出土的竹简,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与其他墓葬的同类器物分析比较,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墓主邵固并非邵滑,墓主邵固应是生活在楚威王或早些时候,而史书记载中的邵滑主要政治与外义活动都在楚怀王后期,邵固与邵滑是生活于不同时期的两个人。墓主邵固生前的社会地位只相当于大夫这一等级;而史书记载中的邵滑在楚怀王十五年以前就是楚国的一位老练的外交家,在“齐破燕”后,曾担任了联赵魏伐齐的重要使命;尔后又被派到越国,为越王所用。五年后,由于邵滑在越国搞离间活动,遂使越国内乱,楚国便趁机出兵灭掉越国,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根据史书和竹简所记,楚越之间的关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而勾践将他珍贵的青铜宝剑作为嫁女之器而流入楚国,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墓主邵固是以悼为氏的楚国王族,从他祭把先王、先君推测,他是楚悼王之曾孙,竹简中还记他常“出入侍王”,说明他与楚王的关系非常密切。死时很年轻,楚王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而把名贵的越玉勾践剑剔葬邵固墓中,也是很有可能的(陈文见《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B”八字。

四、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新鲜出炉,这些宝物从何而来?

湖北省博物馆是荆楚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殿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馆藏文物十分丰富,达到了2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达16件(套)。

为了更好地发挥荆楚文化的特点,在该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即将竣工之际,准备将现有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大“镇馆之宝”,扩容到十大“镇馆之宝”。

12月13日,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投票,备受人们期待的“十大镇馆之宝”正式出炉,除了原有的四大镇馆之宝外,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等6件文物入选。

那么这十大“镇馆之宝”的来历如何呢?下面就一起和大家分享。

1、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

2、越王勾践剑

1965年于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佩剑。

3、郧县人头骨化石

1989年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

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2006年于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是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

5、曾侯乙尊盘

和曾侯乙编钟一同出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6、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于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录当时的法律及公文,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

7、虎座鸟架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是一件珍贵的东周时期漆器,出土于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

8、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漆奁外壁彩绘了战国时代车马出行的场景,画家以5棵迎风飞舞的树分隔出4组互有关联的画面,26个人物姿态各异,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9、石家河玉人像

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发展的高峰,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

10、崇阳铜鼓

此铜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绝世之珍品。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

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

曾侯乙尊盘: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曾侯乙尊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云梦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

虎座鸟架鼓: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

郧县人头骨化石: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

石家河玉人像: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

崇阳铜鼓:崇阳铜鼓,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

分别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分别是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编钟等等。

这些宝物是被一些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并且已经交给了省博物馆进行保存,并且也能够对这样的文物进行历史的研究。